杭州日报讯 方寸之间,气象万千。中国篆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,这门古老艺术既需要坚守传统精髓,又需在时代语境中不断创新。近年来,中流印社、淮上印社、云南印社、稽山印社等地方印社蓬勃发展,它们既深受西泠印社“保存金石、研究印学广东配资炒股,兼及书画”宗旨的影响,又立足地域文化特色,形成了“和而不同”的学术格局。这种格局既体现了篆刻艺术的普遍性价值,又彰显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,展现了当代印人守正创新的精神追求。
西泠印社作为篆刻艺术的重要枢纽,与地方印社形成了多层次互动。通过“雅谊铁笔”系列展览等活动平台,以及学术交流、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,构建起充满活力的篆刻共同体。
地处湖北武汉的中流印社,是当代“根植传统、推陈出新”的印学社团之一,以“学术之社、精英之社”为理念,构建独具特色的楚派篆刻艺术体系。于近期亮相中国印学博物馆的“雅谊铁笔・楚天舒——中流印社社员作品展”中,中流印社社员将对文化的深度理解与楚简笔意融入创作,让传统金石篆刻焕发新的生机。而这种系统性的探索,既呼应了西泠印社重学养的传统,又以地域特色丰富了篆刻语言。
与荆楚印风的雄浑厚重相比,江苏淮上印社与稽山印社的创作,则展现出江南文人篆刻的清雅灵秀。淮安历史文化底蕴丰厚,名家辈出,人文荟萃。李白、欧阳修、苏东坡等许多文学大家,都曾在此留下锦绣华章。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曾在淮安担任过“安东县令”,并为此留下著名印作“一月安东令”。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,也为淮上印社的研究印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。淮上印社成立仅6年多,充分利用淮安“运河之都”的文化资源,深入开展印学研究、篆刻创作。“雅谊铁笔|醉美清江浦·淮安当代篆刻书画作品展”呈现的116件作品,生动地表现了淮安的历史底蕴、风物特色、人文精神和时代发展。从2024年7月举行的“雅谊铁笔”稽山印社社员作品展可以看出,稽山印社的实践则更具学术自觉性。参加本次篆刻展的作者,每人刻印两方,一方为赵之谦经典印章的临摹作品,另一方以浙东运河诗句为题材进行创作,一临一创,相得益彰,体现了绍兴篆刻艺术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。两地印社通过不同路径,演绎着文人篆刻从书斋雅玩到公共艺术的转型历程。
“雅谊铁笔”云南印社成立十周年书画篆刻展上,云南印社的探索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。云南印社自2014年9月成立以来,多次举办篆刻作品展、金石拓片展及网络临创展等,为金石篆刻文化在当地的普及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。展览中社员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创作,既充分展现云南印社社员的艺术风貌,也借此表现云南引人入胜的山川风物,讴歌时代催人向上的奋进精神。展览还通过线上3D云展厅等创新形式,让篆刻艺术与年轻受众、少数民族文化展开对话,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思路。这种立足地域、面向未来的发展路径,展现了篆刻艺术的无限可能。
从这些地方印社的实践中,不难发现一条“和而不同”的发展主线。西泠印社与它们的这种互动不是单向输出,而是双向滋养:地方印社既吸收西泠印社的学术养分,又以各自的地域特色反哺印学发展。
传统的生命力在于创新,而创新的根基在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。各地印社立足地域文化特色,在守正与创新之间保持张力,共同推动着篆刻艺术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。这种文化自觉与艺术探索广东配资炒股,必将使中国篆刻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的时代光彩。
东南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